新华报业·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非遗宣讲实践团深入江苏省徐州市汉王镇传统香包非遗工坊,开展“非遗香包牵情谊 千针万线绣同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子们通过沉浸式学习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技艺,构建民族交融的文化纽带,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匠心传承:三代家风续写济世情怀
在汉王镇香包非遗展示馆,团队系统梳理了香包自清代以来的民俗文化脉络与中医药智慧。国家级传承人深情讲述家族三代坚守的非遗传承故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能医国,便医黎民。这份“但愿人间无疾病”的朴素初心,穿越百年时光,在三代人的血脉中生生不息。从抗疫济民的仁心大爱,到守护文化的执着坚守,再到舍利取义的职业抉择,展现的不仅是一门手艺的传承,更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谱。

文化赋能:非遗技艺激活乡村活力
本次实践以非遗为桥深化民族交融。团队特邀多民族同学共执针线,共同完成承载美好祝福与深厚情谊的文化香包,传递“美美与共”的真诚心意。实践团队在汉王镇不仅体验了非遗代表性项目,也实地感受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他们看到,当地以非遗为重点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就业和产业发展。博物馆与周边文旅资源的联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成为推动汉王镇经济发展、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力量。

青春担当:文化传播共筑民族团结
在实践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同学们深受非遗魅力的感染,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哈萨克族同学阿亚库孜动情地说:“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非遗的深厚底蕴和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我要把汉王镇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坚守,特别是我们各族同学共同创作香包时的温馨场景,都带回家乡与亲友分享。”他们肩负文化传播的使命,将非遗传承的精神火种、乡村振兴的发展经验、民族交融的生动实践播撒到家乡各地。通过向家乡亲友温情讲述见闻、展示凝聚心意的作品、分享真挚的感悟,这份跨越山河的分享,使“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穿行于香包丝线间的,不仅是传承千年的药草芬芳,更是中华民族同心共绣的文明基因。学子们将非遗的火种与匠心的光芒播向远方,让我们听见青春与历史的对话,看见青年以双手编织文化传承的新图景。(王旭旭)